每日科普 |揭秘“饿过劲”现象:为什么吃饱后反而感觉不饿了?
【导语】有时候,当我们感到饥饿时,如果忍住不吃,过一段时间后反而不再感到饥饿。这是因为忍饥过久对血糖和肌肉造成了双重伤害。正常血糖水平会在一定范围内维持,当血糖降低到一定程度时,我们会感到饥饿。进食后,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会补充血糖,缓解饥饿感。忍饥过久会使血糖降低,身体会启动紧急机制分解肝脏中的糖原,使血糖回升,继续为身体提供能量。然后我们的血糖会恢复正常,进食和饱食中枢也会恢复正常,不再感到饥饿。

有的人对此不以为意,甚至认为可以借机减肥。其实,“饿过劲”是对肌肉和血糖的双重“伤害”。
平时,我们身体吸收的糖分大部分供给身体机能的工作,还有多余出的一小部分储存在了肝脏里。如果没有及时进食,感觉饥饿的时候,血糖浓度就会降低,身体会启动“应急机制”——分解存储在肝脏中的肝糖原,促使血糖浓度回升,为人体继续提供能量。这个时候,我们的血糖就会恢复,下丘脑中的摄食中枢和饱中枢就会恢复正常,我们就不会觉得饿了。
但是这种机制也有明显缺点:肝糖原的储存是有限的,接下来就会产生糖异生,通过分解肌肉和脂肪将血糖维持在合理范围。
经常“饿过劲”对身体产生的危害较大。因为肝脏能够储存的糖分是有限的,而当肝脏内所储存的糖元被完全分解代谢之后,身体就只能选择分解人体的脂肪,来填补身体运行所需的动能。当脂肪被分解之后,身体就会再次分解人体的蛋白质。而蛋白质作为维持器官健康状态的营养成分,一旦身体的蛋白质遭到分解,那么人体的各个器官可能就会受到明显的损伤。
因此,当我们有饥饿感时,可以适当吃一些水果、坚果、饼干、巧克力等,为身体快速补充能量。为保障身体健康应做到饮食规律,一日三餐应定时定量,避免过于饥饿或者暴饮暴食。
【结语】然而,经常性地忍饥过久对身体有害。因为肝脏的糖原储存是有限的,当糖原被耗尽后,身体会开始分解肌肉和脂肪来提供能量。这会导致肌肉和器官受损。因此,当我们感到饥饿时,应适当进食一些水果、坚果、饼干、巧克力等食物,快速补充能量。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,定时定量地进餐,避免过度饥饿或暴饮暴食,对保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。
暂无评论内容